●缺少顶层设计:以往信息化建设出发点多为具像化的问题,未能站在如何提升能力、保障人大履职角度进行系统思考。
●业务覆盖窄,系统分散:各信息化系统功能较为单一,系统之间缺少互通,无法形成有效的工作协同。
●数据壁垒深:数据没有形成互通、汇聚、治理和应用,无法为决策辅助提供有力支撑。
●立法过程找法难、对比难、改稿难:立法过程需要查阅海量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,人工检索、比对效率低。
●监督选题不精准,过程难监控:缺少有效的数据支撑,难以精准把脉监督要点;缺少有效的工具辅助,难以监控监督全过程。
●履职数据采集难,纵横协同难:线下采集数据难度大、效率低、数据时效性差,无法实现跨组织、跨地域协同。
●会议筹备工作杂,个性化服务难度大:大量精力耗费在上传下达,难以提高会议服务的精准度,为与会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。
●办公多采用纸质文件,效率低,缺少数据支撑:纸质审批流转慢,办理时效差,难以形成数字化资产,查阅利用难。
●五级人大体系难以协同:文来文往,传递周期长,缺少双向互动,业务链条易出现卡点、堵点、断点。
以“云+中台+微服务”的架构构建“三平台+五体系”,实现对各个业务场景和服务对象进行统一支撑和灵活响应;并可按需配置、快速扩展,满足各级人大不同的业务诉求,为立法工作提供智能化手段,为监督工作提供全过程信息化管理,为代表履职提供全方位支持,为联系群众提供交互平台。
实现从代表选举产生到代表资格终止全生命周期的在线化管理,为代表履职提供全方位支撑。
以立法工作流程为索引,借助智能分析模型应用,辅助人大立法更科学高效。
规范化监督流程,打通政府相关业务数据,实现全口径、数据化监督,促使人大监督更全面、精准。
建立办文、办事、归档等流程串联,以移动互联网重构办公新模式,促进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协同。
从证件申报、座位安排到通知公告、文件发布等,实现会议服务流程全环节管理,提升参会人员的满意度。
运用大数据技术,对数据进行采集、清洗、提炼,满足多专题、多场景的分析需求,辅助机关决策。
智慧广西人大项目按照“三大平台、五大体系”的设计理念,建设全面覆盖立法、监督、代表工作等主要工作职能和重点工作的信息化平台,大幅提升工作效率,重点工作平均提效20%,流程办结率提升30%,形成人大工作与履职生态圈,有效推动人大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,助推新时期人大工作高效开展。